中国女篮在主场迎战日本女篮的两场热身赛中,以胜利的姿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在宫鲁鸣教练的巧妙调整战术下,从首战的9分差距,到次战的32分大胜,中国女篮的出色表现令人瞩目。
在控制核心球员出场时间的同时,张子宇、王思雨、杨舒予等人的发挥依然稳定且出色。特别是在内线方面,中国女篮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无论是罚球还是三分球,都回归到了正常的水平。这支中国女篮的万次投篮计划和团队属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许多球迷观看了G2比赛的后半段,或许会认为日本女篮有摆烂的嫌疑。从表面上看,她们在反击和逼抢上的表现不如G1那样有说服力。但结合数据统计来看,当日本女篮的三分投篮命中率失准时,她们的得分能力就大大减弱,根本无法与中国女篮抗衡。
在G2的上半场比赛中,日本女篮的三分球只有14次出手命中3次,同时还有高达10次的失误。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她们在面对中国女篮时的困境。在比赛中,日本女篮依赖大量的三分球和反击一条龙作为常规得分手段,但由于内线实力的不足,她们很难与中国女篮形成有效的对抗。
而在此次比赛中,中国女篮在场球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在次节开局阶段,逼抢的侵略性比日本女篮更加明显。当王思雨连续命中三分球时,日本女篮直到第三节后半段才由身高最高的栗林未知完成首次篮下得分。其他大部分得分都是通过一对一的进攻实现的。
宫鲁鸣教练非常重视三对二的防守策略。在此战术下,日本女篮因缺乏绝对身高而暴露无遗。虽然日本女篮主帅多次叫停试图提速并打出自身特点,但由于缺乏稳定的三分球威胁,这些战术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
尽管第三节下半段是日本女篮进攻效率最好的时间段,但分差已经达到了30分。此时,张子宇并未出战,韩旭也早早免战。当中国女篮的高度下降后,日本女篮才获得了更多战术体系层面的变化机会。然而,单节比赛中国女篮仍以18-22领先日本女篮,这或许才是真正体现日本女篮特点的一场比赛。
宫鲁鸣教练在首节公开赞扬了日本女篮的投篮和处理球能力,这引起了外界的热议。从这位老牌主帅的特点来看,这可以被理解为对中国女篮整体表现的不满。但事实是,中国女篮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投篮命中率,三分球20次出手命中8次,命中率达到了40%,罚球11次出手全部命中,命中率高达100%。反观日本女篮全场比赛三分球34次出手仅命中9次,投篮命中率仅为26.5%。此外,篮板球方面也以25-43完败于中国女篮。面对这样的数据和表现,日本女篮主帅该如何调整?她们的内线缺乏绝对高度和三分球被重点针对的情况下,显然缺少那种能依靠个人能力绝对硬解的女篮球员。这或许是她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